日期:2025-07-14 17:03:43
6月22日中午11时50分许,位于七宝镇青年路、七宝老街牌楼对面的一排商铺店招突然坍塌,重重砸向地面,这引发了上海不少店铺的经营者对于自家店招是否安全稳固的担忧。
日前,宝山区通河路商户就向上观新闻“民声直通车”反映,早在2018年前后,在属地街道的安排下,通河路上的店招焕然一新,明亮的灯箱更是让通河路夜景成为“美丽张庙”的一张名片。然而,随着时间推移,这些统一改造的店招经受风吹雨淋,铁质框架出现了不同程度的锈蚀,顶部的木板更是腐蚀断裂,不时掉落,沿街商户十分揪心,生怕碎片掉落砸伤过路的行人。可辗转求助属地和物业后,问题始终未得到解决。
记者梳理相关投诉发现,求助的商户不在少数。有商户称,奉贤区庄良路的店招改造已完成多年,今年以来,一下雨就严重漏水,希望协助排除隐患并进行修复,同样没有下文。这不禁引人发问,店招出现安全隐患,到底该找谁?对此,记者开展走访调查。
一体式店招很常见,多为政府统一修建
近日,记者首先来到七宝老街回访。从新镇路一端进入青年路后往西走,一过北横泾,路南侧一排店铺的店招下方,可见立起来了一根根裹有红白警示条的钢柱,从店招下方装饰板的开孔处顶入店招内部进行支撑。店主们告知,这是店招坍塌后“古镇公司”采取的临时加固措施。记者一路观察发现,加固的店招一直持续到了青年路民主路路口区域。除了青年路上的店招外,北侧南西街上的一排店招下方也立有支撑钢柱。而此前店招坍塌的区域目前已经被绿色施工围挡严严实实地围了起来,内部也架起来了脚手架。七宝古镇实业发展有限公司规建办一名工作人员告知,坍塌的廊檐店招目前正在进行检测鉴定,以确定坍塌的原因。
店招坍塌后“古镇公司”对相似结构的店招采取了临时加固措施。
从支撑钢柱伸入店招内部的开孔处,可以清楚地看得出青年路这一排店招的结构:店招整体突出店铺外墙逾1米,内部有水泥钢筋楼板作为主要的承重支撑,水泥板上再装有一体式的钢结构或木结构框架,用于安装大小一致的外部装饰板和店招上的店名,而上方还做有瓦檐式样的仿古廊檐,以符合古镇的风貌。记者向店铺业主们打听,他们告诉记者,青年路上的店铺原本是小区的沿街商铺,廊檐式样的店招为后期政府在街区美化时统一加建。加建的时间先后不一,最早的为20多年前加建。
从支撑钢柱伸入店招内部的开孔处,可以清楚地看得出青年路这一排店招的结构。
在申城,相关部门在改建店招时,出于美观的考虑,避免出现店招大大小小的现象,会在店铺门头上安装统一的钢结构框架和装饰面板,打造为一排店铺共用的“一体式店招”,店铺经营者只需要自行制作店名张贴到相应的区域即可。今年5月,浦东新区浦城路开展精品城区提升改造工程,沿路的店招就经历了一轮改建。当时,记者目睹了浦城路592号这一排店铺店招钢结构的安装:5个门面房的店招使用同一个钢结构框架,而钢结构框架则通过膨胀螺丝固定在门面房上方的水泥门头上。
浦城路592号这一排店铺店招正在改造中,图为一体化的钢结构刚安装完成。
这种“一体式店招”带来美观的同时,其整体框架的安全性却往往容易被忽视:经营者租下店铺后,只会更换店招上的店名,对于店招框架则是一直沿用,少有经营者会去关心框架是否已被锈蚀。这种忽视是否会带来安全隐患?而政府安装的店招框架,又该由谁来维护修缮呢?
“不归我管”令店招修缮成“真空地带”
带着疑问,记者又赶往宝山区通河路。在长江西路至共江路路段的马路两侧,看到了同样的一排“一体式店招”:长方体结构外侧裹着一层薄薄的石膏涂料,同样超出店铺外墙1米多,最上方还增设了三角屋顶作为装饰。正中间是招牌展示区,形态各异的店铺名称就张贴在此处,上下各有一个凸出来的红色装饰横条,店与店之间则用“和谐张庙”的装饰条间隔开来。沿路观察不难发现,商户们所说的脱落部分正是店招框架区域,集中于店铺名字上方的装饰横条和框架的底板。
从店铺名字上方残留的装饰横条可以看出,内部的木板使用钢板进行固定。
在上海市宝山区通河新村第三小学南侧,一连多个商户门前,店招上方的装饰横条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脱落。有的还残留着一小段原本的结构,从横截面可以清楚看到,装饰横条是由叠放的木板构成,木板外侧用窄窄的钢板包裹固定着,但随着钢板锈蚀脱落,内里的木条裸露在外,出现分层和断裂。有的则完全看不到钢板的痕迹,断裂的木板就悬在半空中,摇摇欲坠。至于门前的底板,情况也不容乐观。一家贩卖农产品的店招底部,一半的钢板已经锈蚀脱落,通过钢架结构清晰可见,几乎所有的钢架都已锈蚀;另一家肉铺前,钢板倒是还在,可大部分都弯曲下坠,仅用几根细铁丝勾连着,看上去并不牢固,随时有掉落的风险……
宝山区通河路“一体式店招”的模样。
经过长期风吹雨淋,很多店铺的钢板脱落,木板也腐蚀断裂,摇摇欲坠。
至于底板,也有不同程度脱落。
记者走访时,多名商户告诉记者,这两年,店招框架上的“零部件”不时脱落,让他们十分担忧,“不久前就有木板掉下来过,还好没有砸到人。”事发后,他们曾向物业和街道求助过,可双方都称“不归我管”,修缮也就迟迟未能开展。
根据商户描述,他们只是租赁者,店招框架的修缮理应由铺面的产权人负责。租金的收款方是上海骏利物业管理有限公司,办公地址就在旁边的小区内。记者前去小区寻找,只找到了一家“上海周巷商务管理有限公司”,后跟商户确认,这两家同属骏利集团旗下。记者假意承租商铺,前去打听情况。“店招你们自己搞”,一男子说,沿街商铺权属复杂,有一部分属于街道,“不归我们管”。至于门头,对方称“是政府改造的,已经过了质保期,需要自己修”。
有商户出示了此前张庙街道的反馈,说法跟物业高度相似,“街道统一做的门头已过质保期。根据当初街道和商家的协议,后续应由商家自行负责门头的维护”。而五一期间街道下发的安全提示里也要求,商户要“加强对灯箱广告的检查加固”。
日常养护责任的明确,不能仅凭一纸告知
一般来说,店招的维护和修缮奉行的是“谁设置谁负责”的原则。2021年《上海市户外招牌设置管理办法》和2022年出台的《上海市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条例》,都对店招的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尤其是明确了“设置人”的责任和义务。但是,“政府出资统一安装”的的一体式店招,设置人究竟是政府还是店家在实际操作中存在较大争议。
据记者了解,此前为了解决这一问题,的确有政府部门推出过“告知承诺书”,希望商家签署“同意店招整治一年以后将设置人主体责任移交回经营主体”,或许这正是张庙街道所说的协议出处。
但在通河路的商户们看来,他们肯定不是“设置人”。商户齐女士(化名)认为,2019年起承租门店时,“一体式店招”就已经存在,他们只更换了店招上的店名,并不涉及灯箱,自己不是设置人,所以不承担维修义务。至于街道所说的协议,她并未听说过。出于不认同、晚于改造时间才承租等因素,很多商户明确表示不愿承担店招框架的维护责任。
有的商户虽然愿意承担维修责任,但对于如何维修有些摸不着头脑。有商户称,哪怕商户自行开展维修,但“一体式店招”的结构决定着,“各家自扫门前雪”的处理方式并不适用。说罢,他指着店名上方的装饰条,提出了改造的难点:“外立面的钢条并不是和店面一一对应的,而是横跨几个店面,要维修就得拆下来,势必会影响到其他家。真要彻底消除隐患,可能还涉及整个框架的改动,不是一家商户可以完成的。而且,这不是破坏了街面的风格吗?”他呼吁,职能部门乃至物业可以跨前一步,给出更为细致的指导,协助商户排除风险,而不是强行将责任压在经营者身上。
有商户指出,上方的横条是一体化设计,单家商户很难进行改造。
“不管、不愿管、不会管”——“一体式店招” 的维护正深陷“三不管”的困局。破损的店招悬而未决,不仅成了商户心头的隐忧,更化作悬在路人头顶的安全威胁。近年来多次发生的店招坠落事件,更提醒相关部门理应关注到现行店招改造模式中存在的责任难以真正承担,或权责不一致等问题。政府统一设置的店招等市容设施如何实现可持续管理?除了应尽快从法律规章层面厘清权责之外,还应该要考虑经营主体是否自愿、开展修缮的可操作性等诸多因素,为目前申城广泛存在的“一体式店招”明确一套维保模式,使城市管理结果与意图符合。
值得一提的是,发稿前,商户向记者发来最新消息:物业公司已安排人员清理了顶部断裂的木条碎屑,但整排商户店招的修缮难题,依旧像一道坎横亘在眼前。 “一体式店招” 的安全隐患究竟该如何根除?记者将继续追踪事态进展。
亲爱的读者,如果您在生活中遇到烦心事、忧心事、揪心事,欢迎扫描下方二维码向我们反映求助——
君鼎证券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